最新目录

郭象因循思想初探

来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郭象因循思想初探许建良(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南京’.*()摘要:郭象的“因循”思想,迄今仍为人所遗忘。因循以万物为对象,以自然无为为内质,以个体的性分自足为理论依据
郭象因循思想初探许建良(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南京’.&&*()摘要:郭象的“因循”思想,迄今仍为人所遗忘。因循以万物为对象,以自然无为为内质,以个体的性分自足为理论依据,其现实演绎是政治生活里的“任其所能”和社会教化中的“曲成而不遗”。因循并非单纯的被动,而是“等““的双动结构,’!任"的运作多少消解了动.!因"的被动性。因其性而任之”因”任”动关键词:郭象;因;循;性分;自然;曲成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1郭象是个复杂的思想家,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其复杂性主要是因为他的思想除跟儒道紧密联系之外,与佛教有染的可能性也难以排除。对于他的研究,历来注重宏观的一般论,以至最近,还有关于本体论的探究!,而忽视微观具体问题的探析,就是在一般论中涉及的理论层面的“““性分”自得”独“““化”自然”无名”无为”等具体概念,也仅停留于概论而已,因”随”顺”任”循”有关他“““““等概念!简称因循",几乎为学界所遗忘,这恰恰是他实践哲学的主干部分。这是郭象思想研究现实的二律背反。本文拟以“因循”为切入口,来拓展郭象哲学的丰富内涵,以期为公正评价郭象提供一个完整的平台。一在郭象的世界里,“不存在什么造物主,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庄子?齐物论注》,!《$%&以下只标篇名)“。而且,人皆自然,则治乱成败,遇与不遇,非人为也,“皆自然耳。”大宗师注$’’("所以,夫自然有分而是非无主,!无主则曼衍矣,谁能定之哉)故旷然无怀,因而任之,、夫物未有无自然者也。循之则所以各终其天年”寓言注$*%&)“!明,无所作也”!徐无鬼注$+,-)“与“。对行为主体来说,因而任之”循之”就是“无所作”在客观效果上,,行为客体得以“和“。应该注意的是,无所作”终其天年”明”“作”但“所否定的是有为的“,无为者,因其自生,任其自成,万物各得自为”!天下注$.&*,",并不在否定之列。所以,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因循万物、成就万物的“自为”。万物是因循的依据和对象,因循是万物自为功能完美实现的润滑剂。《曰:因,注:在词源的意义上,说文》“就也。就高也。为高必因丘陵,为大必就基!”说文解字注》!《上海。“为“,古籍出版社.*+.年.&月版$’,+上)因”就”意为凭借。现实中的高、大并非天生的,而是“因丘陵”、“就基!”而成。“和“丘陵”基趾”既是“和“的对象,因”就”高”大”而“和“本又是成就“和“的资源,因”就”身还是实现“和“的“和“的条件,丘陵”基!”高”大”“行也”三者缺一不可。又曰:循,!同上$,(上"。合而言“之,因循”就是顺应客观实在而行的意思。郭象因循的意义与词源的意义是吻合的。二“因循”在词性上为动词,由它构成的动宾性词组部分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这个动宾性部分,体现的是具体行为,因此可以说,他是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因循的。这是首先要明言的逻辑起点。郭象选择因循作为具体的实践之方,其理论依据在自然本性的理论设定上。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郭象思想的研究*&《江淮论坛》!""#年第!期都习惯于用“名教即自然”来概括其特色,虽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郭象思想的整体特色。这种陈式的研究对深化郭象思想乃至整个玄学研究本身都将成为障碍。论语“人性论最早见于《?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既没明言人性的内质,又未确定“与“相近”相远”的内涵,这给后人留下了丰富想像的余地,并导致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性善情恶等多种人性诠释理论。人性理论在魏晋的投影表明,玄学家基本上没有从性善、性恶等价值判断的层面来审视人性。王弼曾把耳目等看成性,重视本性的自然性。“郭象认为,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夫民之德,小异而大同。故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之不可废者,耕织也;此天下之所同而为本者也。”马蹄注%##&’人除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需要外,$“社会需要也是人的本性,夫仁义者,人之性也”“。人性的内容也随时代而变,人性有变,$天运注%()*’。而且,古今不同也”这一变化是朝着不尽人意的方向行进的。所以,“$徐无鬼注%+,)’、爱民之迹,郭象对现实的仁义持否定态度,仁者争尚之原故也”“为民所尚。尚之为爱,“爱已伪也”徐无鬼注%+!-’、然而天下奔驰,$弃我徇彼以失其常然……挠世不由于恶而恒由仁义,则仁义者,挠天下之具也”骈拇注%#!#’。生活中,仁义”$“成了争尚之源,成了“挠天下之,具”这种二律背反是时代的悲剧。显而易见,郭象否定的不是仁义本身,其立论的基点在现实。一方面,“至义不物’各得其宜,$则物皆我也”庚桑楚注%+"*’!,$义”真正的“是万物实现自己之所以为自己的存在$宜’。万物若能“,各得其宜”就能抵达“物皆我”“的境地。另一方面,令万理皆当者,非为义也,而义功见焉”骈拇注%#!#’、义者,$““成物之功”大宗师注%!+#’。从结果上看,万理皆当”$“是义的现实效应,义功”即“成物之功”。但这不是由施行义的行为而得。关于义的实践方法,郭象虽未明言,但从整合“各得其宜”来考虑,“是“可以推测出也是自然无为。可以说,万理皆当”物皆我”的具象。郭象虽反对“的“,挠天下之具”仁义”但并没有否定仁义本身,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仁义是无为“的,有为则非仁义”$天运注%(!"’。在此,他无异于王弼。与王弼相异的是,他把仁义说成人本性的自然要素,虽未以性善或性恶立论,但体现的是对性善论的倾斜乃至认同,并把自己的价值尺度建筑在“物皆我”的天平上。“。“.、物有常然”郭象认为:夫物有常然,任而不助,”则泯然自得而不自觉也。$骈拇注%#!!’“夫东西易方,于体未亏;矜仁尚义,失其常然,以之死地,$骈拇注%#!#’。“乃大惑也”常然”既是物之所以为物的必然状态,“也是物的自为功能良性运作的状态。另一方面,常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物所具的必然的自然是“随序之相理,状态。它存在于物本身,(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皆物之所有,’自然而然耳,$则阳注%*)(’“非无能有之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齐物论注%(,’。“和“穷则反”终则始”等都“对此也无能为力,是万物所持有的自为能力,无”这“更是人所无法改变的。而且,常然”在内质上还是“任乎必然之极”在宥注%#,*!,(就象“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不得万物不得不昌”是“,道”不然”并非“之使然。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物的“,常然”主要指物的“。“自然之质”苟以不亏为纯,则虽百行同举,万变参备,乃至纯也;苟以不杂为素,则虽龙章凤姿,倩乎有非常之观,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质而杂乎外饰,则虽犬羊之!,$刻意注%(&,’。在这个意义上,自然之质”庸得谓之纯素哉”“就是物本来的自然素质如“斥或自然素能,大鹏之能高,"之能下,椿木之能长,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为之所能也。不为而自能,所以为正也”“$逍遥游注%!"’。因此,自然之质”也就是物的自然本性。“文者自文,武者自武,非大人所赐也。$则阳注%*))’“”自然耳,故曰性。$山木注%,*&’物的自然,”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运作。但人具有“性动”“的特点:不虑而知,开天也;知而后感,开人也。然则开天者,性之动也;开人者,知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忘余,斯德生也。知用者,从感而求,倦而不已,斯贼生也。任其天性而动,则人理亦自全矣。民之所患,伪之所生,常在于知用,不在于性动也。$达生注%,#+’“”性动”并不可怕,可怕在于“,知用”因为它是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物各有分”“。就物而言,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养生主注%)!+’无视自身的本亦不可加。”分而仿效他人,是无法结出果实的。因为,性分虽对个体具有一定的限制,其“处但在自身的系统里,分”郭象因循思想初探0#“于自足的状态:所大者,足也;所小者,无余也。故因其性足以名大,则毫末丘山不得异其名;因其无余以称小,!秋水注"#$%&。万物只要足自己的本性,则天地!米无所殊其称”也就无所谓大小的差异。“夫质小者所资不待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生&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逍遥游注"$&大鹏与小鸟在形体上虽有大小之差异,但如果本性能完全运作的话,所起的社会效用和价值是同等的。无视个体的性分,用主观的同一标准来对待千差万别的个体,“这是应该唾弃的。另外,质小”和“的“质大”所用”不仅相异,而且不能改变,质小”““者小用,质大”者大用,使所当之事与当事者的能力保持一致,各自也就无困难可言。如果,性分作为物自然状态的一个特征的话,那么,性分自足也就是“自然已具,故圣人无所用其己也。言自然而禀之。既禀之自然,其理已足”德充符注"’(%&。“!自然”已经非常充分,所以,圣人治世根本不用自己的主张。由于人禀之自然,不仅本性自然已足,而且反映本性自理”已足”然的“也“。毋庸置疑,郭象试想引导人们采用“性足”的方法来对待性分给大家提出的课题:“性各有极,苟足其极,则余天下之财也”逍遥游注"’#&。性分自足,!就会以天下之财富为多余。总之,万物本性的“,自然之质”具有自然方面的衣食和社会方面的仁义等内容,但是,现实道德的失落,致使“仁义”成了“争尚”的源泉,真正的仁义应该是实现“物皆然”的助成器。所以,郭象把真正的仁义作为本性的内容,把“是他基于本性理想状态的设计;仁义”看成“争尚”之源,则是他基于现实状态的反思。在特性上,分”个体要逾越这“是不可能的;本性具有“,分”个体之间,在性分上虽存有区别,但在各自的系统里,都是自足的。这就是郭象选择因循的理由。三对因循理论基础的设定,无疑为因循的现实施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但是,其行为的设计仅停留于理论的层面而不付诸实践的话,就毫无价值意义。对此,郭象通过“和“任其所能”曲成而不遗”的设定完成了因循的现实演绎。“(、任其所能”。这是因循在政治领域里的演绎。“夫圣人之道,悦以使民,民得性之所乐则悦,悦则天下无难矣。!天下注"()$*&。”对统治者来说,天下愉悦将所向披靡,但天下愉悦在“,民得性之所乐”而这又有赖于圣人“悦以使民”。“。“首先,统百姓之大情而因为之制”郭象认为,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岂真人之所为哉+夫臣妾但各当其分耳,未为不足以相治也。相治者,若手足耳目,四肢百体,”各有所司而更相御用也。!齐物论注"#%&“君臣上下,手足外内”“,都是天理自然,各有所司”要改变各自的角色是不可能的。因此,最重要的是“,量力受任”人安其分”“!骈拇注",’)&。“量力受任”实际上也是角色意识,它来源于安分意识的确立。对圣人来说,制度的确立,应该以百姓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这样,百姓才会“寄情于所统而自忘其好恶”!天下注"-)$)&,社会才能安定。“其次,群才不失其当”。社会秩序的有条不紊,在于“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司;鸟兽万物,各足于所受;帝尧许由,各静其所遇,此乃天下之至实也。各得其实,”又何所为乎哉.自得而已矣。!逍遥游注"’*&“主上不为冢宰之任,则伊吕静而司尹矣;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则百官静而御事矣:百官不为万民之所务,则万民静而安其业矣;万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则天下之彼我静而自得矣。故白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虫,孰能有为而成哉+是故弥无为而弥尊也。!天道注"/*(&“”““安其所司”足于所受”静其所遇”是最高的社会存在形式,这种形式的维持靠的不是有为,而是自得,天子、庶人都不例外。“安其所司”就是满足于“履行性分内的职责,静其所遇”就是面对来自外在社会的境遇、机会时,和“客观地接受这一事实,司”一样,讲的是对于外在社会的自得。“足于所受”受”足”任”就是安于自己的先天的本分。郭象的“与““安”“等密切联系!,其相通点是以自足的自然性分为活动的疆界。外在社会和内在本性的自得都是基于本性的行为,其精髓则是无为。在君臣的关系里,君主的关键在用人,“而不在事事躬亲,虽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万物而不与焉”山木注"*$#&、君位无为而委百官,百官有所司而君不与焉”在宥注"/)’&、!!’-《江淮论坛》!""#年第!期“然乘万物御群材之所为,使群材各自得,万物各自为,则天下莫不逍遥矣”秋水注%&’()。君主的无为是$通过让群才发挥才能的做法完成的,在本质上是“我无为而民自化”$徐无鬼注%*#!)!。在具体用人上,君主应该掌握两原则,一是““用其能”使能方者为方,。能圆者为圆”$胠箧注%#&&)二是“。明者为之视,任其所能”使“聪者为之听,知者为之谋,,群材不失其当”勇者为之扦”“$人间世注%+,,)。“这样,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故各司其任,!天道注%(-&)关于因循在政治领域里的具体演绎,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郭象关于“量力受任”的思想,这包含着角色意识的自觉思考,实为难能可贵,不管是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框架里,还是在官本位文化走向定势里运作的“仕而优则学”的权学、权钱交易的客观现实中,都不失其积极的意义。不过,他对“的“,任其所能”能”并没有做明确的界定,使之陷于难以把握的境地。“!、曲成而不遗”。本性虽为性分所制约,但还存有“应感无穷,$则阳注%**,)的问题。不论以辅万物”在理论的角度,“还是在现实的层面,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自然之理,亦有须冶锻而为器者耳”$大宗师注%!*")“。另一方面,物之感人无穷,,人之逐欲无节”在应对万物的过程中,人性也有偏离轨道的危险。在这个意义上,辅”也有“的必要。“首先,应世非唱”辅”。万物之自然虽有“的必要,但施教的根据是在百姓,而不是在自身的需要。“百姓之心,形声也;大人之教,影响也。大人之于天下何心哉.犹影响之随形声耳。”$在宥注%#’&)。教化能否起作用,最终决定于客体的内在素质。“心中无受道之质,则虽闻道而过去也……由中出者,圣人之道也,外有能受之者乃出耳。由外入者,假学以成性者也。虽性可学成,然要当内有其质,若无主于中,则$天运注%&+*)外在教化的结果只能是“无以藏圣道也。”假学以成性。”心中的“受道之质”主”是本性之“,是储藏教化信息的载体和仓库,没有内质,就无法储藏外来的道德信息,维持自身本性的自足。所以,“是“外有能受之者乃出”应世非唱”的精义所在。“。“其次,曲成而不遗”郭象认为,圣人不显此以耀彼,不舍己而逐物,各从而任之,$冥)其所能,故曲$齐物论注%,*)这里包含着两个命题,曲成”不遗”不遗”无弃材”成而不遗也。”即“和“。“即“。人在智力上虽存有“““小知”大知”中知”的差异,但其道德水平却是“夫民之德,$马蹄注%##()。所有民众小异而大同”都应该是教化的对象,这正是“不遗”的真义所在。关于“曲成”。圣人教化人不采取“显此以耀彼”“、舍己而逐物”的方法,任”而取“的门径,依据个体的实际状况来“曲成”个体,使个体的所能都得到充分实现。在郭象看来,教化的对象是各具特性的,教化的有用性在于完善和开发这些特性,即“而不是注入新的东西,彼有彼性,故使习彼”列御寇注%+"(()。$“因为,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极。循而直往,则冥然自合”$齐物论注%’’)。“因此,曲成”就是根据个体的多样性而采取多样的方法来成就个体。其中最关键是“$外物注%’#*),教因彼性”即依据个体的本性而施教。它不是消解各个个体的特征,而是在教化中“因其本性,令各自得”徐无鬼注%*,#),$给自我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具体地说,因彼性就是“和“,随其分”随其情”依据个体的性分,因材施教。“和“在语言结构上,因彼性”随其分”“和“是动词,彼性”其分”都是动宾结构,因”随”“和“是宾语。在郭象的体系里,即“还有另一种语境的设定,因而就任之,不去其本也”在宥注%("+)、本有斯光,$“因而“用之”庚桑楚注%,’-)、彼意自然,$故承而用之,则夫万物各全其我”外物注%’#’)。“$“因而就任之”因而用“,因”而是在““中施行““的行为,之”承而用之”并不是简单的“,因”承”任”用”在语言结构上显示的是用任”用”动/$因)一动!$任、)的双动样态。关于““的内涵,郭象虽没有明言,但我们不难推测,当为因循个体的素质来成就个体,其结果是万物都“。““是行为主体发出的行为,全其我”任”用”在多大程度上以任”用”及如何““等行为的决策和施行,都在因循行为里留下主体的痕迹。““不得不说的是,因而就任之”因而用之”等语言表达形式,实际上是“因其性而任之则治,反其性而凌之则乱”在宥注%#’*)即“$因其性而任之”的简缩形式,因”讲的是若“本性而行,就能实现对自身的整治,若违背本性而行,只能趋于混乱。不过“因其性而任之”是动+$因)一宾$其性)一动!$任)的样态,双郭象因循思想初探%,动形式只是省略了“其性”的宾语部分。这一形式在政治领域里就演绎为“因民所利而行之,随四时而成之”,行”成”!天下注"#$%&)“和“都是统治者的行为,其依据是“和“因民所利”随四时”。总而言之,在教化的实践里,从教化主体的立场来看,因循虽具有被动性,但主体遵循因循的原则,却是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从教化客体的立场来看,但主任自身虽是主体因循的依据,自身行为并非毫无限制,体发出的“”用”“行为赋予客体以被动性,所以,客体行为多少带有限制性。始于此,主体行为在因循客体的前提下,带上了主动性,即动#的被动性在动’的主动行为中得到消解。此外,郭象还认为“化育万物,!不可为!刻意注")*)(、无方,象(所育无方”““故能以万物为方”秋水注")+&(、各恣其本步,!而人人自蹈其方”山木注!"&,-(,化育万物,不能以同一种模式去规范所有的个体,而应以“无方”“,对万方,以万物为方”如此,个体就能“,自蹈其方”并依据自己的本性,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毋庸置疑,在郭象的因循系统里,强调的不仅仅是单一消极的被动性,还有行为主体在因循前提下的“““任之”用之”行之”成之”“等行为选择,任”用”行”成”但在““““的涵育以及践行过程中,难免不带上主体的构想与痕迹,“而这些必然赋予因循行为以一定的积极主动性。当然,因其性而任之”与王弼的“比,“明显缺乏“那样的意向目的性。就是语言本身,随物而直”在行为主体的立场上,任”直”也存有明显的差异,这是不能忽视的。四在因循的思想渊源上,郭象除继承吸收《《庄子》论语》的思想以外,还在更宽广的层面上摄取了《老子》《无为自化、周易》《曲成万物、礼记》本性感物而动等思想,可以说,他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自然积淀的时代样态,《有《篇,是各家思想的合璧。从因循这一概念的出典来看,慎子》因循》认为“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等同“与“因”因循”而且把“,人之情”作为因循的对象,形成了动宾的“即“一维样态。人之情”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慎子?民杂》,!《(其后,有太史公道家“以虚无为本,和《以因循为用”文子?自然》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都明确使用“,因循”不过在语言形式上,没有形成明显的动宾结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可以说,是较早的动#!因(一宾!民主所利(一动’!利(的二维语言范式。“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原本是“尊五美”内容之一的“君子惠而不费”的规定,它限于政治的领域。在语言结构上,这里的宾语是外在于今体的“,民之所利”不是个体本身。动另外,’在动#的基础上赋予单一被动的行为以一定的主动性。基于以上的分析,不难推论,在语言结构上,郭象的因循与整个玄学一样,袭用的是《论语?尧曰》设定的框架。不过,他把个体作为宾语的内涵,把因循的对象从个体的外部移到了个体自身,这是郭象的选择,也是整个玄学的追求。而这一思想源于《。《老子》老子》因”循”虽没使用““的概念,但它推重用自然无为的方法来“辅万物之自然”辅”“的对象就是个体!六十四章(。这里的“体现的正是因循的内质,辅”自然本性。因此,在内涵上,郭象因循的思想,当是儒道思想的合璧。!参考王晓毅《性’(哲学研究》郭象‘本体论初探》《’$$#年第%期)。"“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尊贤为大。”《)#参照“所知各有限也,生时各有年也,“(、存莫若安于所受之分而已”秋水注"),#(、止于所受之分”达生注"&-))“!亡无所在,任其所受之分,(则性命安矣”在宥注"-&+)。$参照“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责任编辑张忠平)

文章来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xzyxzz.cn/qikandaodu/2021/0708/634.html



上一篇:王念孙修循形近而误说献疑
下一篇:中医皮部疗法辅助治疗高血压的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投稿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版面费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