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到“公共管理学” ——循证决策范(5)

来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几年来,循证决策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其他公共政策方面,如福利政策、教育政策和能源政策等。Maclure等[33]以老年人药物福利政策中新旧药物替换的

近几年来,循证决策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其他公共政策方面,如福利政策、教育政策和能源政策等。Maclure等[33]以老年人药物福利政策中新旧药物替换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直接”以证据为基础进行决策存在的困难。Johnstone等[34]以可再生能源为实例,分析了25个国家在1978—2003年的专利,通过探讨不同类型的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公共政策对专利申请数量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或类型对不同的可再生能源是有效的。广泛的政策,如贸易能源证书,更有可能引发创新技术。更有针对性的补贴政策,如上网电价政策,则是引导昂贵的能源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例如太阳能发电。Torriti[35]细化研究欧盟在能源市场运行(Impact Assessment, IA)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并且探讨欧盟能源政策究竟是“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制定”还是“以政策为基础的证据制定”。即是证据影响政策制定,还是政策影响证据的利用。

六、循证决策范式对公共管理学的意义

循证决策范式由医学扩散到公共管理学,为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从研究内容层面上讲,循证决策范式为公共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理论。公共管理学研究一直关注政府的行为是否符合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但是较少关注其行为或决策的依据:政府的决策是否有据可循,不同证据或信息的来源,证据在决策中占据的比重,证据或信息是否可靠等,这些都为公共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另外,循证决策在西方公共管理学领域已经形成一些理论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这些都能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起到助力作用。从研究方法层面上讲,循证决策范式促使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更加注重量化,更加科学化。循证决策从医学到公共管理学的扩散是科学精神在人文社会学科的渗透,为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注入科学和理性的元素。公共管理学作为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一直与实践挂钩,是以政府行为和公共政策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学科,但是研究方法却被其他学科的学者们认为不够科学。主要原因是人文社会学科大都以定性分析见长,缺少定量分析和客观事实依据。起源于医学的循证决策恰巧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它注重“证据”,并对证据的来源、证据的分类和应用进行量化分析,为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 杨文登. 循证实践:一种新的实践形态?[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4):106-110.

[2] 周志忍,李乐. 循证决策:国际实践、理论渊源与学术定位[J]. 中国行政管理,2013(12):23-27+43.

[3] 张正严,李侠. “基于证据”——科技政策制定的新趋势[J]. 科学管理研究, 2013(1):9-12.

[4] 马小亮,樊春良.基于证据的政策:思想起源、发展和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5,33(3):353-362.

[5] 田进. 遵循有效证据的决策合法化——从循证型议题到循证型服务[G]∥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简政放权改革与法治政府建设——第六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2015:15.

[6] GUYATT G, CAIRNS J, CHURCHILL D, 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2,268(17):2420.

[7] SACKETT D L,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it′s about integrating individual clinical expertise and the best external evidence[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96,312(7032):71-72.

[8] KITSON A,HARVEY G, MCCORMACK B. Enabl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Quality in Health Care,1998,7(3):149-158.

[9] ROSENBERG W, DONALD A. Evidence based medicine-an approach to clinical problem-solving[J]. British Medicine Journal,1995,310(6987):1122-1126.

[10]HEMINGWAY H,MARMOT M. Evidence based cardiology-psychosocial factors in the aetiology and pro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99,318(7196):1460.

[11]GOODMAN S N.Toward evidence-based medical statistics. 1: The P value fallacy[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9,130(12):995-1004.

[12]DENT J, BRUN J, et al. An evidence-based appraisal of reflux disease management-the Genval workshop report[J].GUT,1999,44(2):1-16.

[13]DEUTSCHBAUER A, PRICE M N, et al. Evidence-based annotation of gene function in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using genome-wide fitness profiling across 121 conditions[J]. Plos Genetics,2011,7(11):e. DOI: 10.1371/.

[14]MOORE R A. 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J]. Clinical Chemistry & Laboratory Medicine, 2006,133(6):678-682.

[15]VAKIL N, VAN ZANTEN S V, et al . 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J].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6,101(8):1125-1140.

文章来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xzyxzz.cn/qikandaodu/2020/1016/354.html



上一篇:一种基于Meta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方法
下一篇:循证社会科学的产生、发展与未来*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投稿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版面费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